1. 首页 > 家常菜

80年代旧沙发(七八十年代沙发) 以前的老式沙发

上世纪八十年代,沙发之于普通家庭还是稀有之物。只限于机关单位、厂矿办公室,或电影电视中偶尔见过。大城市或许有专卖家具沙发甚至席梦思床的,小县城乡镇别说卖的了,能见到的机会也是难得。

那时有很多国营大厂,与六、七十年代相比,物料比较充足,时间比较宽松,又有许多头脑伶俐,吃苦耐劳,技术过硬的工人阶级,秉承着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,于是乎就悄然兴起了自制沙发的风潮。

八十年代沙发图自网络

我的老家在东北黑龙江省小县城,二姑、姑父一家在大庆油田。1983年我随父母首次到大庆姑姑家,见到了姑父自己做的沙发。姑父心灵手巧,收集了一些厂矿剩余物料,木板木方,又做了一对沙发送向我家,两地相距350公里,今年发车只不过是几个小时而已,当时用火车发货要历尽艰难。记得沙发面料是旧帆布的,已经发白,却很干净耐用。框架自然是各种杂七杂八东拼西凑的木板,坐垫是螺旋弹簧,扶手及靠背用的是毛毡之类的填充物,虽然比不上如今的海绵轻便舒适,却很耐用。

为啥我对这套沙发如此印象深刻呢?因为自从有了这套沙发,我家其他亲戚见了都是羡慕不已,直到几年后沙发弹簧坏了,还没舍得扔掉。到了90年县城里有了专做沙发的,父亲去看了几次,是海绵垫有弹力的化纤面料,先买了一套过来,又与老板商量购买他的海绵和面料,参观了沙发厂的海绵沙发做法,又拆开了姑父的弹簧沙发研究框架结构,父亲决定向乡下的亲戚每家做一套沙发。当时我上初中,算是半大小子,既淘气有好奇的年纪。于是我就成了父亲的帮手。从第一套向大表哥结婚用的沙发,到最后我哥哥结婚用的沙发,一共做了有十来套。木板框架,坐垫是15cm海绵,靠背5cm扶手2cm海绵,覆盖针织化纤面料,由于这种面料是有弹性的,包裹时只要用力拉紧,用小钉钉好,并不会对裁剪尺寸有精密标准。

后来我自己成家立业,先后换了几次房子,当然也换过几次沙发。从真皮沙发,到实木红木,再到转角妃位,其万变不离其宗。现在春天,突然心血来潮,网购了材料,重拾旧艺,亲手做了一套转角妃位沙发,一来是符合自家尺寸,二来是兴趣爱好使然,最重要的是特别省钱,成品效果不错,我拍的视频里有展示,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成就感实足。是为纪念。